沿着盘山公路,咱们乘坐的车辆很快从山脚驶至海拔4000余米的山顶。西部战区空军某部通讯连的一座台站就坐落在山顶。从台站门前的空位远眺,一幅宽广而唯美的油画在咱们眼前铺展开来。
火热的阳光洒满高原,只见群山绵亘不绝、高耸屹立,山巅直插云霄,朵朵白云环绕其间。山脚下,雅鲁藏布江浩荡流动。视界稍收,一条垂直的机场跑道映入眼帘,两架战机在跑道上待命起飞。不多时,伴着发动机响彻云霄的轰鸣声,两架战机腾空而起,消失在悠远的天边。
“咱进台站看看?”同行的丁连长一句话让咱们醒过神来。一条小径通向几间水泥营房,白杨和旱柳生气勃勃,路旁几畦菜圃、一间蔬菜大棚、一间鸡舍,这便是台站的全貌。
山顶上还种着几株苹果树,大约一人高,枝头挂着尚缺乏拳头大的青色果实。丁连长说,这是官兵从山下特地带回来的苹果树苗,通过一年培养的“效果”。“官兵把这儿当作家,忧虑练习之余,也搞一些建造,不只是为了解闷远离人迹的孤寂,更是一种传承。老一辈开荒的传统不能丢。”
50多年前,为保证飞翔,上级终究确定在山顶树立这座台站。那时,没有直通山顶的公路。山高路陡,战备日子物资的运送成为摆在官兵面前的第一个难题。
“没有路,咱们就自己走出一条路!”当年,该部原通讯导航队抽组十几名官兵组成一个“登山队”,以人背肩扛方法将设备和帐子一点点搬到山顶。官兵爬上爬下,硬生生踩出一条通向山顶的小径。它弯曲弯曲,成为之后几十年里衔接台站和山下的仅有路途。
台站树立之初,各类物资只能靠山下战友爬山运送。值勤室和官兵宿舍就设在咱们转移上来的那几顶帐子里。其时山顶堆满了巨细各异的乱石,除了寥寥几丛灌木,再也看不到任何绿意。暴风袭来,沙石在空中乱舞,有时会将帐子撕裂,药石之言掀翻。官兵手拉着手紧紧围成一圈,将值勤设备围在中心,用身体抵御沙石,保证设备安全。
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,第一批台站官兵没有畏缩。他们向山下的战友要来了铁锹,在海拔4000余米的山头,顶着高原反响,一锹锹地整理乱石,平整出一块空位。他们请山下的战友买来旱柳树苗,在空位种下。其时,官兵用水也得依托战友爬山运送。山路峻峭、运送不方便,台站官兵只能吃脱水干粮、定量饮水,洗漱也成了奢求。他们节省下名贵的日子用水,像呵护孩提般灌溉来之不易的树苗。总算,几株小树坚强地活了下来,台站有了一抹绿意。
从那以后,“栽下树苗,筑起沙石屏障,保证战机安全起降”成了一代代台站官兵心中朴素而坚决的信仰。50多年曩昔,现在台站已然成为一片“世外桃源”,水泥营房周围遍及着绿意葱翠的白杨和旱柳,朵朵白色和玫赤色的格桑花装点其间。那几棵朝气蓬勃的旱柳,正是台站树立之初官兵勤劳劳动的效果。
没有通路的那些年间,为了运送更多物资上山,官兵常常将背篓装得满满当当。从开始的脱水干粮,到后来条件改进后的米面粮油,以及战备所需的油料、设备零件,再到台站官兵自动要的树苗、花种……竹背篓里,承载着连队官兵对山顶战友的深深挂念,也装满着官兵对飞翔保证忧虑的热心。
直到2021年,新建筑的盘山公路从山脚直通山顶,台站的条件也得到极大改进。放置设备的房间愈加紧密,官兵住上了巩固的水泥营房,自来水的取用不再是难题……前年的五四青年节,上级运来一批松树苗,安排该部团员在盘山公路两旁种下几十棵松树。
现在,在连队荣誉室内,还摆放着一个久经年月打磨的竹背篓。每当新兵下连,连队都会安排老兵为新兵叙述背篓的故事,并带领新战友登上这座坐落山顶的台站,感悟官兵据守战位的甘苦。
倾盖定交之后,天空又传来战鹰的呼啸声。跟着战机平稳下降,台长潘鑫和二级上士廖豪接到塔台传来的“使命完毕”指令。这时,咱们才见到据守在台站的官兵。近年来,台站配备晋级,保证形式继续优化,驻站人数也被减缩。但他们对台站忧虑的热忱从未消减半分。咱们留意到,在营院西侧有官兵用捡拾来的石头拼成的“八一”标识,上面用红漆染色,焕发着光荣。
当咱们行将踏上归程,官兵正站立在台站门前,向着远处的天空瞭望。那一刻,他们的身影与远处随风摇曳的金黄青稞交相辉映,宛如一幅壮美的画卷。在这高耸入云的山巅之上,他们以坚决的信仰,守望着这片湛蓝的天空。